佛陀的故事
佛陀即是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佛,佛陀的姓名叫做乔达摩.悉达多。
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阴历四月八日,卒于公元前486年,终年81岁。与我国的老子及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。
据佛经记载,释迦牟尼在29岁时,有感于人世生、老、病、死等诸多苦恼,舍弃王族生活,出家修行。35岁时,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,逐创立佛教,之后在印度北部、中部恒河流域一带弘杨佛法。最终使这门佛法传遍全世界。

一、梦象受孕
2500多年前,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,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,国王叫净饭, 王后叫摩耶。一日,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,梦见一头六牙白象腾空而至,醒来后她就去告诉净饭王梦中之事。
净饭王的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:此梦甚佳!王后已孕,必生王子,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,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,不胜欢喜。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,百病不染,身体十分健康。

二、佛陀诞生
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,佛陀诞生于一棵葱茏茂盛的无忧树下。佛陀降生之时,自然界出现了诸多的瑞祥与吉兆,这一日是公元前奏565年阴历四月初八,这一年老子六岁,佛陀在长到14岁后,孔子出生,因此,佛陀、老子、孔子是同一个时代最著名宗教创始者。
净饭王得到王子后子后,非常高兴,替他取名乔达摩.悉达多。后来佛陀成佛之后,被人们称为:释迦牟尼,尊为佛陀,也就是彻底觉悟宇宙和生活真相的人。


三、母姨抚育
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,他母亲摩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。净饭王悲从中来,悼痛不已,回顾年幼的王子,更是怆恻。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闍波提接进宫中,托付她抚养王子。
摩诃波闍波提贤淑仁慈,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,十分钟爱。
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,聪明伶俐,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,冷暧有时,饮食有节,身体健康,发育良好,如尼拘陀树,得肥沃之土,与日俱长。
四、修文习武
少年时代的佛陀就在老师的教导下,认真地修习文化,踏实苦练武功及剑术,使自己的身体、意志、文化修养、武功等全面得到了发展,为日后成佛经历无数苦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
四、游历感受
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,性喜清净。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,甚感厌烦,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风光景物。
他在出旅游的过程之中,看到社会底层农夫辛勤劳作。生活的贫困及生病的痛苦万状,及见到自然界的各种生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后,他心生尤郁,有感于心,惶恐苦闷。就走到一棵树下静思。
侍他见到一名出家之人,圆顶缁袍,相貌不俗,精神朗澈,威仪有度后。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,王子听后,决计弃绝富贵享乐,刻意修行,以求解脱老、病、死苦等。

五、夜别妻儿
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,去寻找在精神上和肉体上获得终极的解脱之道,但净饭王和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涕泣不许。
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。二月八日的半夜,月色明朗。他消消起身,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,默默地向他们告别,然后便出了房间。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,犹如木石,心中感慨,去志更坚。



六、夜渡凡尘
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,唤起马夫车夫备马。
王子出城之际,发下誓愿:我若不了生死,终不还宫;我若不成佛道,终不还见父王;我若不尽恩爱之情,终不还见姨母妻儿。
于是,悉达多王子与马夫,一骑一步,乘着茫茫夜色,横渡清溪。到天明的时候,已达百里之外,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,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。


七、削发更衣
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,寂静无哗,心中欢喜,便劝车夫牵马回宫后,即拔金刀,手自削发,且发誓言:我今剃除须发,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。

八、面壁禅静
释迦牟尼出家后,曾多方寻访明师,以求大道。但他见到众多多修行之人,或以草为衣,或不食自饿,或翘一足,或卧尘土荆棘之中,或拜日月,或事奉水火,心中大不以为然,知其皆不能成为大道。
后来,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.迦罗摩和郁罗迦.罗摩子学习禅定。他道先学习无想定,即没有妄想的禅定,学习三年,达到了无想定的境界,但很快发现此学并非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法后,便去掉了无想定,转来来到了加阁山苦行林中,开始修行:非想,非非想定历时三年,达到了非想,非非想定的境界,证得之后,发现它还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脱之道,于是知非即舍
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,盘膝趺坐,面壁静心,以求觉悟。春去秋来,终无所得,他明白如此下去还是不可能得到顿悟,于是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,以求解脱。

九、六年苦修
释迦牟尼找不到明师,就自己到雪山去修苦行了,独自在树下趺坐静思。他身无覆盖,不避风雨,目不瞬动,心不恐怖,摒除一切,全体放下,或限制呼吸,头脑发怵,如针刺骨;或牙舌顶颚,强压内心,汗如泉涌,据说,由于他净心守戒,不卧不起,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,粪污其身也听之任之。
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,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,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。终于,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,有若枯木,手摩胸腹,能触背脊。
忽一日,他忽然悟到:过度享受固然不能走向解脱大道,但是一味苦行,也是无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,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,再参玄机。

十、牧女献贡
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,一名难陀,一名波罗。平日里看管母牛,就挤取乳汁,蒸成乳糜,盛了满碗,捧到佛陀面前,礼拜奉献。
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,发愿说:今食饮食,得充气力,以保智慧年寿,为度众生。遂即服食。
自此,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。一月之后,体力强健,已回复了昔日的强壮身体。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,更觉得遍体清凉,光彩焕发。

十一、树下静悟
释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,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,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(菩提树,即无花果树)下坐了下来。他发下誓愿:我若不能证得无尚大觉,宁可此身粉碎,终不起此座!
佛陀的这一誓愿,是在向宇宙中诸天神、诸佛发愿:宁碎此身,证得大觉,如不觉悟,终生不起!就是死也不离开禅定,这体现了修行人强大的内心信仰,是要用自己全部的生活命去供养他曾经的誓言。
于是,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,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,静思默想。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,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,经过长时间的思索,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,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,似乎错误消失,智慧涌现,黑暗过去,光明到来。
佛经上说,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耀大地,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,大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,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即称为菩萨。

十二、魔女炫媚
释迦牟尼即将成佛,祥光上冲到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,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,便命令三个魔女(爱欲、乐欲、贪欲)前去蛊惑他。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,视而不见,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。
十三、众魔败阵
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,十分震怒。他自恃神通,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,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。
佛陀端坐金刚宝座之上,毫不恐惧惊动。魔王的毒雷毒箭,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。他告诉魔王道: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,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,圆满了六度万行。你来攻我,不是以卵击石,自取破灭吗?
魔王不听劝告,一味蛮横,率众向前,释迦牟尼身放净光,魔众尽皆跌扑。天帝又请菩萨相助,洪水滔滔汹涌而出,恶魔怪兽尽淹其中,狼狈败退。
十四、大悟成佛
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,在六天之内,先证得四禅八定再证得意生身而后一夜之间证得六神通第七天凌晨,已是十二月初七日,这天晚上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他默坐金刚宝座之上,示现种种禅定境界,成就了自身永恒不灭的如如本性,洞彻了宇宙十方世界的过去与未来,遍观十方无量天国和六道众生的真相,看见自己与众生在六道轮回中过程中无数次的生死幻灭,证悟了佛性与佛法的光明,十二月八日凌晨,当明星再次出现天上之际,他豁然大悟,得无上大道,成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。
佛经上说,释迦牟尼成佛之时,大地震动,诸天神人等齐赞,地狱饿鬼畜生三道众多苦厄,一时体息,天鼓齐鸣,发出妙音,天女散花,空中一时曼陀罗花,曼殊沙花,金花、银花、琉璃花、宝花、七宝莲花等齐洛。
至此,释迦牟尼已经获得了彻底的觉悟,成就了大智慧的佛陀,这一年,佛陀三十一岁,人们改称他为释迦牟尼,兹后,佛陀开始向弟子们传授他所证悟的佛法真谛。

十五、弘扬佛法
释迦牟尼成佛经历了十二年的苦修后,将自己的修习之法传给后人,即从事说法传教。
成道后,49年间,他以大慈悲之心,以博大精深的智慧,以不畏坚苦的精神,不断地弘扬佛法,普渡众生。

(图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;整理:吕西安;大秦岭文化生活旅游网;)